台积电实现 MRAM 重大突破,引领存储技术新变革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物联网等新兴应用的蓬勃发展,传统存储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速度、能耗与稳定性方面,传统存储技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了兼顾 “快”“省”“稳”,各类新型存储器纷纷进入研发与验证阶段,试图在 “后 DRAM 时代” 中崭露头角。其中,磁阻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因其兼具高速、低功耗与非易失性的特点,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通用型存储方案之一。
据报道,来自中国台湾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台积电及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机构的跨国研究团队,在 MRAM 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 β 相钨材料的自旋轨道力矩磁阻随机存取存储器(SOT - MRAM),实现了令人瞩目的性能指标。该存储器仅需 1 纳秒即可完成数据切换,数据保持时间超过 10 年,隧穿磁阻比高达 146%。这一成果发表在《自然电子学》(Nature Electronics)期刊上,为下一代高速、低功耗存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铺平了道路。
存储技术的变革需求
当前计算系统依赖由 SRAM、DRAM 和闪存构成的存储层级体系。然而,随着技术节点突破 10 纳米关口,这些基于电荷存储的传统技术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可扩展性受限、性能提升困难、读写干扰问题加剧、可靠性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和边缘计算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存储器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具备 DRAM 的高速响应能力,又要拥有闪存的非易失性特征,同时还需大幅降低功耗。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兴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应运而生。除 SOT - MRAM 外,还包括自旋转移矩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STT - MRAM)、相变存储器(PCM)、电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RRAM)和铁电随机存取存储器(FeRAM)等。这些技术均具有非易失性、低延迟、低功耗的特点,并可与现有的 CMOS 半导体工艺集成,为开发新型计算架构提供了可能。
对比来看,DRAM 的延迟约为 14 毫秒,3D TLC NAND 的读取延迟在 50 至 100 微秒之间,而新型 SOT - MRAM 的切换速度达到 1 纳秒级别,几乎可与 SRAM 媲美,同时还保留了非易失性的优势,即即使断电,数据也不会丢失。
SOT-MRAM的独特优势
SOT-MRAM之所以备受关注,源于其独特的工作原理和技术优势。它利用具有强自旋轨道耦合作用的材料产生自旋轨道力矩(SOT),实现磁性隧道结内纳米磁体的磁化翻转,从而完成数据的写入与擦除。相比于其他存储技术,SOT-MRAM具有三大核心优势:
●高速写入:通过自旋轨道力矩效应,可在纳秒级时间内完成磁化翻转,这比传统磁场驱动方式快得多。
●高能效:三端结构设计将读写电流路径完全分离,有效解决了STT-MRAM面临的耐久性问题和磁性隧道结电阻限制,显著降低了能耗。
●高可靠性:由于读写操作相互独立,器件的耐久性大幅提升,可承受更多次的读写循环,同时长期数据保持能力出色。
正是这些优势,使得SOT-MRAM有望替代高速缓存级别的SRAM,成为新一代计算系统的核心存储组件。
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尽管 SOT - MRAM 的理论优势明显,但要实现产业化应用,必须解决一个关键技术瓶颈:自旋轨道耦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问题。钨因其强自旋轨道耦合特性,是SOT-MRAM的理想候选材料。特别是稳定在A15结构(β相)的钨,其自旋霍尔角可达-0.4至-0.6,具有优异的自旋轨道力矩效率。然而,β相钨属于亚稳态,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常见的热处理条件下(通常需在400°C下持续数小时),会转变为热力学稳定的α相钨。这种相变是致命的——α相钨的自旋霍尔角仅约-0.01,自旋轨道力矩翻转效率大幅降低,使器件性能严重退化。
研究团队的突破性方案是在钨层中插入超薄钴层,形成复合结构。具体而言,他们将 6.6 纳米厚的钨层分成四段,每段之间插入仅 0.14 纳米厚的钴层,这个厚度小于钴的单原子层,因此钴呈不连续分布。这种精巧设计发挥了两重作用:钴层作为扩散阻挡层,抑制了钨层内的原子扩散;钴与钨之间的混合效应消耗了热预算,从而延缓了相变的发生。
实验验证令人振奋,这种复合钨结构可以在 400°C 下维持物相稳定长达 10 小时,甚至能耐受 700°C 高温 30 分钟,而传统单层钨在 400°C 下仅退火 10 分钟就发生了相变。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 射线衍射以及台湾光子源的纳米衍射测试,研究人员确认了 β 相钨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这种复合结构不仅解决了热稳定性问题,还保持了优异的自旋转换效率。通过自旋扭矩铁磁共振和谐波霍尔电阻测量,团队测得复合钨薄膜的自旋霍尔电导率约为 4500 Ω⁻¹・cm⁻¹,阻尼类扭矩效率约为 0.61,这些参数确保了高效的磁化翻转性能。
性能全面验证
理论上的突破,唯有通过器件验证才能真正落地。研究团队基于复合钨薄膜方案,成功制备出 64 千位 SOT - MRAM 原型阵列,并在接近实际应用的条件下完成了全面的性能测试与验证。
在切换速度方面,器件实现了1纳秒级的自旋轨道力矩翻转速度,性能几乎可与SRAM媲美,远超DRAM与闪存。对8000个器件的统计测试显示,其翻转行为高度一致,在长脉冲(10纳秒)条件下的本征翻转电流密度仅为34.1兆安/平方厘米,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与重复性。
在数据保持能力同样出色。根据累积分布函数(CDF)估算,器件的热稳定性参数Δ约为116,意味着其数据保持时间可超过10年,完全满足非易失性存储的严格要求。
在隧穿磁阻比(TMR)测试中,器件取得了高达146%的TMR值,表明MgO与Co₄₀Fe₄₀B₂₀之间形成了高质量界面,为稳定读取裕量和可靠工艺窗口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能耗控制方面,三端结构设计实现了读写操作的完全独立,从根本上降低了能耗,使其尤其适用于对功耗敏感的边缘计算、移动终端等应用场景。
此外,得益于台积电科研团队的参与,整个设计自立项之初便面向现有半导体后端工艺进行优化,确保了出色的工艺兼容性,为未来的大规模量产铺平了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团队还实现了无外加磁场的X型翻转。这一成果得益于复合钨材料中的对称性破缺效应,不仅进一步简化了器件结构,也提升了集成度和设计灵活性,为SOT-MRAM的工程化应用开辟了新方向。
开启存储技术新纪元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它为整个存储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与许多仍停留在概念验证阶段的新型存储技术不同,基于复合钨的 SOT - MRAM 从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工艺兼容性和可制造性。研究团队已成功制备出 64 千位阵列,并计划进一步扩展至兆比特(Mb)级集成,同时将写入能耗降至每比特亚皮焦级别。
在人工智能和边缘计算场景中,SOT - MRAM 也展现出独特优势。AI 训练与推理过程中的高频数据访问是能耗的主要来源,而 SOT - MRAM 凭借高速、非易失和低功耗的特性,可作为 AI 加速器的片上缓存,显著降低系统能耗。在边缘设备中,其非易失性意味着设备可快速启停而不丢失数据,对电池供电的物联网终端尤为有利。同时,SOT - MRAM 的出现或将推动存储层级体系的重构。传统的 “SRAM 缓存 —DRAM 主存 — 闪存外存” 三级架构可能迎来变革,SOT - MRAM 有望填补 SRAM 与 DRAM 之间的性能空白,甚至在部分应用中取代其中一者,从而简化架构、提升系统效率。
在材料科学层面,研究中提出的 “复合层稳定亚稳态相” 策略不仅适用于钨,也为其他功能材料的相稳定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团队计划进一步探索新型氧化物与二维界面材料,以提升整体性能与可靠性。更为深远的是,这项突破或将推动计算架构创新。高速、低功耗的 SOT - MRAM 让 “存算一体”(In - Memory Computing)等新型架构更加可行,为突破传统冯・诺依曼结构的 “存储墙” 瓶颈提供了新的路径。
目前来看,基于复合钨的 SOT - MRAM,通过巧妙的材料设计解决了 β 相钨的热稳定性难题,实现了纳秒级切换与超长数据保持的完美结合。这不仅是一项学术成果,更是为下一代计算系统准备的核心技术储备。对于研究团队来说,他们的目标不仅是展示优异的实验室性能,更要通过系统级验证,展示 MRAM 如何在实际应用中显著降低整体功耗,推动 AI、边缘计算和移动设备的技术革新。随着从千位级向兆位级集成的推进,我们有理由期待,这种新型存储器将在不久的将来走进我们的智能设备,开启存储技术的新纪元。
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网址:https://www.icpdf.com/news/2372.html

热门文章
- 华为赢得里程碑式胜利:Netgear遭七国WiFi 6产品禁令 2024-12-20
- 电动车充电保护器:哪种最优及工作原理、电路详解 2025-06-16
- TDK 的 MLCC 电容器:为谐振电路提供高效解决方案 2025-09-08
- Arm欲撤回高通芯片设计许可,智能手机/PC市场或将动荡 2024-10-23
- DIODES(美台)栅极驱动器产品选型手册 2024-10-18
- 芯片高温危机:探寻高效散热的新路径 2025-04-29
- 英特尔官方解读酷睿CPU型号后缀含义:H/U/V/K如何区别 2024-11-22
- TSV 工艺:从制造到应用的全面剖析 2025-10-14
- “流星一号”:世界首颗超高并行光计算集成芯片的技术革新 2025-06-19
- 小米 AI 眼镜技术亮点:双芯架构助力智能穿戴跨越发展 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