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方案 > 正文

晶圆级芯粒封装:分立式功率 WLCSP 的关键技术变革

时间:2025-09-09 10:21:34 浏览:54

分立式功率器件作为电源管理系统的核心单元,包含二极管、MOSFET、IGBT 等关键产品。在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等终端设备对功率密度需求不断攀升的当下,其封装技术正加速向晶圆级芯片级封装演进,旨在通过缩小体积、提升集成效率,以满足设备小型化与高性能的双重需求。

分立式功率 WLCSP 的介绍

分立式功率器件作为电力电子系统的核心元件,其封装技术正经历着从传统模制封装向晶圆级芯片级封装(WLCSP)的重大变革。早期,分立式功率器件多采用 SOT、TO、SO、QFN 等模制封装,依赖环氧模塑复合物(EMC)提供机械保护。然而,EMC 较低的热导率限制了其在高电流密度场景的应用。随着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GaN)的技术突破,以及电动汽车、5G 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对功率密度和能效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WLCSP 技术凭借其高集成度、低热阻、低寄生电感等显著优势,逐步成为分立式功率封装的主流方向。

到了 2025 年,WLCSP 技术已实现从消费电子向高端工业、汽车电子的全面渗透。在电动汽车领域,SiC MOSFET 与 WLCSP 的结合,将 800V 高压平台车型的单车功率器件价值量提升至 600 美元。比亚迪半导体、士兰微等企业通过 “芯片设计 - 晶圆制造 - 模块封装” 全链条布局,车规级 SiC 器件良率突破 90%,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 40%。在 5G 基站中,GaN HEMT 器件借助 WLCSP 封装,实现了高频、高速开关性能,信号损耗降至 0.15dB/mm,有力支撑了毫米波天线的高效传输。此外,数据中心电源架构升级至 48V,GaN 器件在单机架功率密度从 10kW 提升至 100kW 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了 PUE 值的优化。

从技术层面来看,WLCSP 工艺也在持续创新。晶方科技通过 12 英寸晶圆级硅通孔(TSV)技术,实现了车载 CIS 封装的超薄化与高可靠性,满足了智能驾驶对高精度传感器的需求。盛合晶微开发的三维集成平台,借助混合键合技术将互联密度提升至百万级触点 /mm²,较传统工艺提升 300%,并通过真空等离子技术将焊盘氧含量压降至 0.1at% 以下,有效解决了封装分层难题。在 GaN 器件领域,光电化学电镀工艺实现了焊料与底层金属(UBM)的共沉积,减少了工艺步骤,降低了热阻与电感,满足了高频应用需求。

分立式功率 WLCSP 设计结构

分立式功率晶圆级芯片级封装(WLCSP)的设计结构正朝着更高集成度与电气性能优化的方向发展,其技术路径可分为三大核心方向。

首先,标准分立式功率 WLCSP 以垂直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VDMOSFET)架构为基础,通过焊料凸点实现源极与外部电路的互联。

1.png

在这类设计中,漏极位于晶圆背面,源极与栅极通过铝焊盘(厚度 2.5 - 5μm)及双苯并环丁烯(BCB)钝化层与前端凸点连接,焊料凸点高度控制在 150 - 300μm 区间,兼容有铅 / 无铅材料。凸点下金属层(UBM)采用钛 / 铜 / 镍 / 金多层结构,既确保了与铝焊盘的附着强度,又为钎焊提供了低阻抗界面。硅通孔(TSV)技术在这类设计中逐渐得到应用,通过沟槽结构将背面漏极金属化层延伸至前端,优化了垂直电流路径。

其次,功率 MOSFET 球栅阵列(BGA)封装通过引线框架重构电流路径,解决了传统 WLCSP 背面漏极难以表面贴装的问题。

2.png

其核心工艺包括引线框架预涂钎剂、焊球回流、芯片贴装及激光打标等步骤。此类设计将漏极连接至引线框架折叠端,源极与栅极通过键合线或金属夹实现前端互联,焊球直径通常为0.5-1.0mm,间距0.8-1.27mm。相较于标准WLCSP,BGA方案的热阻降低30%-40%,寄生电感减少至1nH以下,适用于高电流密度场景如电动汽车主驱逆变器。行业案例显示,英飞凌OptiMOS BGA系列在48V通信电源中实现99.3%的转换效率,温升较传统TO-263封装低15℃。

第三类设计聚焦于漏极前端化技术,通过横向漏极布局(LDMOSFET)或 TSV 垂直互联实现源、栅、漏三极同侧集成。

3.png

LDMOSFET 横向架构虽受限于低电压场景(<100V),但在射频前端模块中展现出优势,如 Qorvo 的 GaN HEMT WLCSP 在 5G 基站 PAU 中实现 20dB 增益与 40% 效率。而 TSV 技术则突破了电压限制,通过深槽刻蚀与铜填充实现漏极金属层的前端引出,如安世半导体推出的 TSV - WLCSP 在 1200V SiC MOSFET 中实现垂直电流路径缩短 50%,开关损耗降低至传统封装的 60%。此类设计结合铜柱凸点技术,进一步提升了互联密度,以满足服务器电源模块对高密度集成的需求。

2025 年分立式功率 WLCSP 技术呈现出三大趋势:其一,混合键合技术(Hybrid Bonding)在 12 英寸晶圆级封装中实现铜 - 铜直接互联,触点密度突破 1000/mm²,较传统微凸点提升 3 倍;其二,真空等离子活化工艺将 UBM 与凸点界面氧含量降至 0.05at%,有效解决了分层失效问题;其三,光电化学沉积(PECD)技术实现了 UBM 与焊料共生长,简化了工艺流程并降低了热阻。

晶圆级 MOSFET 的直接漏极设计

分立式功率晶圆级芯片级封装(WLCSP)的直接漏极设计正成为突破传统垂直架构性能瓶颈的关键技术路径,其核心在于通过三维互联重构电流路径,以实现更优的电气特性与热管理效率。

在标准 VDMOSFET WLCSP 中,漏极位于晶圆背面,这种布局虽简化了垂直电流传导,但在表面贴装应用中需通过引线框架或金属夹实现前端互联,导致寄生参数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直接漏极设计通过硅通孔(TSV)技术将背面漏极金属层延伸至前端,形成源、栅、漏三极同侧集成的创新架构。

5.png

此类设计以垂直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VDMOSFET)为基础,通过深槽刻蚀与铜填充工艺构建 TSV 互联通道,将背面漏极金属(厚度通常为 3 - 5μm)与前端铝焊盘(2.5 - 5μm)直接连接,焊料凸点高度控制在 150 - 300μm 区间,兼容有铅 / 无铅材料体系。相较于横向漏极布局的 LDMOSFET 方案,TSV 直接漏极设计在保持超薄封装(厚度 < 0.5mm)的同时,将导通电阻降低 20% - 30%,并支持 100V 至 1200V 的宽电压范围应用,尤其适用于电动汽车主驱逆变器、光伏逆变器等高功率密度场景。

进一步的技术演进体现在空腔式直接漏极结构设计。

7.png

该方案通过晶圆级刻蚀在硅基板表面形成微腔,深度精准控制至暴露背面漏极金属层,腔壁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形成二氧化硅或氮化硅介电层,随后嵌入金属壁(钛 / 铜 / 镍复合结构)以增强机械支撑。焊料微凸点(直径 50 - 100μm)通过自对准工艺落入腔内,底部与背面漏极金属形成欧姆接触,侧面则与金属壁形成低阻抗互联。此设计将封装厚度压缩至 0.3mm 以下,寄生电感降至 0.5nH,电容耦合效应减少 40%,同时通过大面积源极贴装(>80% 封装底面)实现热阻降低至 2℃/W,满足了 5G 基站射频功率放大器 (PAU)对高频(>3GHz)高效运行的需求。行业案例显示,采用此技术的 Wolfspeed SiC MOSFET WLCSP 在 1700V 应用中实现了 99.5% 的转换效率,温升较传统 TO - 247 封装低 20℃。

晶圆级芯粒封装中的分立式功率器件 WLCSP 技术在设计、工艺等方面不断创新和演进,为电动汽车、5G 基站、数据中心等众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有望在更多高端应用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
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网址:https://www.icpdf.com/tech/2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