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设计应用 > 正文

PCB 板厚 1.6mm 成主流,为何不是 1.0 或 2.0mm?

时间:2025-10-21 10:50:33 浏览:23

在电子制造领域,当我们进行 PCB 打板操作时,板厚通常默认设定为 1.6mm。我们已然习惯了这一选项,以至于很少有人去深究:为何偏偏是 1.6mm,而不是 1.0mm 或者 2.0mm 呢?

说实话,每次不假思索地勾选这个默认值时,我内心偶尔也会掠过一丝好奇:它既非整数,也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数学原理,究竟为何会成为行业默认标准呢?后来,我特意查阅了大量资料,才发现答案并不存在于当下的电路设计手册中,而是隐藏在一段跨越百年的工业发展历程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这背后实则是一个 “用着用着就成了标准” 的饶有趣味的故事。

故事要追溯到还未出现 PCB 的年代。那时的电子设备,以收音机为例,其内部并非如今整齐划一的绿色电路板,而可能是一块木板或者硬纸板。工程师们会在上面钻孔,然后借助铆钉和铜线,如同搭建鸟窝一般,将那些笨重的电子管和元件逐一连接起来。

11.jpg

后来,人们发现了一种名为 “电木”(酚醛树脂)的新型材料。这种材料结实耐用、绝缘性能良好且耐热性佳,在当时主要用于制作收音机的外壳、电话机以及各类桌面,堪称那个时代的 “高科技塑料”。

那么,当时生产这种电木板的标准厚度是多少呢?答案就是:1/16英寸。换算一下,就是咱们熟悉的大约1.6毫米。这个厚度对于做桌面和面板来说,强度刚刚好。当时的电子工程师们敏锐地察觉到,电木板的性能远优于木头和纸板,于是便 “借用” 这种现成的材料,将其用作安装元件的基板。这就如同我们想要垫桌脚时,顺手拿起一本厚度合适的书,而电木板就扮演了那本 “厚度刚好的书” 的角色。

再后来,有天才工程师想出了更厉害的办法:“我们能不能把铜箔直接贴在这板子上,然后用化学方法‘画’出线路呢?”——这就是印刷电路板技术的开端。就这样,1/16 英寸(约 1.6mm)的厚度从电木板完整地 “传承” 给了最早的 PCB。紧接着,所有的配套零件,如板对板的连接器等,也都依据这个厚度进行设计。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逐渐形成,1.6mm 也稳稳地成为了全球默认的 “行业标准”。

或许你会疑惑,如今材料早已更换为 FR - 4,为何厚度依旧保持不变呢?这就如同电脑键盘采用 QWERTY 排列一样,并非因为它是最科学的布局,而是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整个生态系统都是围绕它构建起来的。

1.配套全:所有的连接器、外壳、安装孔位,都按1.6mm设计。改了厚度,麻烦就大了。

2.成本低:板厂做1.6mm的工艺最成熟,效率最高,所以价格最便宜。

3.够用:对大多数电子产品来说,这个厚度在强度和成本之间取得了最佳平衡。

当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咱们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适用场景也越来越复杂,不是所有板子都非得用1.6mm。比如:

1.超薄设备:像手机、手表,可能用0.8mm甚至更薄。

2.高端复杂板:20多层的主板,叠起来自然就厚,可能得用2.0mm以上。

3.特殊接口:比如一些金手指,可能规定用1.57mm。

3.jpg

不过,选这些“特殊厚度”,你得清楚三点:

1.得加钱:材料和加工费都会更贵。

2.得耐心等:交货期可能会延长。

3.得先问:最关键的一步!画图前一定要问板厂:“这个厚度,你们能做吗?”大多数情况下一般厂家都能满足。

由此可见,一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蕴含着一段跨越百年的工业发展历史。1.6mm 这个数字,或许并非最时尚前沿的选择,但绝对是最为省心可靠的标准。下次当你再次勾选默认的 “1.6mm” 时,不妨会心一笑,因为我们所选择的不仅仅是板厚,更是一段百年工业历史的延续。希望本次分享能够满足你的好奇心,让你对 PCB 板厚有更深入的了解。


版权声明: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
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网址:https://www.icpdf.com/design/2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