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飞凌首发200毫米碳化硅晶圆器件 第三代半导体革命开启
7月18日,德国半导体巨头英飞凌(Infineon)宣布,其位于奥地利菲拉赫的工厂已成功量产全球首批基于200毫米(8英寸)碳化硅(SiC)晶圆的功率器件。这一突破将推动电动汽车、太阳能逆变器等行业的能效升级,并可能重塑第三代半导体供应链格局。
一、技术突破:200毫米SiC晶圆量产难点与英飞凌方案
碳化硅因耐高压、高频、高温特性,被视为下一代功率半导体的核心材料。然而,传统150毫米(6英寸)晶圆因尺寸限制,单片芯片产出量低且成本居高不下。英飞凌通过三项创新实现200毫米SiC晶圆量产:
晶圆减薄技术:将晶圆厚度从350微米降至180微米,提升单位晶圆芯片数量;
缺陷密度控制:采用新型外延生长工艺,将晶体缺陷率降至0.15/cm²以下;
激光切割优化:减少边缘损耗,良率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20%。
据测算,200毫米晶圆面积是150毫米的1.78倍,单片晶圆可产出芯片数量增加近90%,单位成本下降30%。

二、市场影响:电动汽车与能源转型核心器件“降本提速”
英飞凌首批200毫米SiC器件将用于1200V MOSFET模块,主要面向车企800V高压平台。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已计划在电驱系统中采用该技术,预计2025年搭载车型续航可提升8%-10%。
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SiC器件市场规模达48亿美元,其中电动汽车占比超60%。英飞凌称,200毫米产线全面投产后,其SiC年产能将达40万片,可满足全球20%的电动汽车SiC需求。
此外,可再生能源领域同步受益。华为数字能源部门表示,200毫米SiC器件可使光伏逆变器体积缩小30%,转换效率突破99%。
三、行业竞速:Wolfspeed、罗姆如何应对?
当前全球SiC晶圆市场由美国Wolfspeed主导(市占率超45%),但其200毫米产线预计2024年投产。英飞凌此次“抢跑”,或打破Wolfspeed的产能垄断。
亚洲厂商中,日本罗姆半导体(ROHM)计划2025年量产200毫米SiC晶圆,而中国三安光电、天岳先进仍在攻克150毫米良率瓶颈。分析师指出,英飞凌的突破将加速行业从6英寸向8英寸迭代,未来两年头部企业市占率争夺战将白热化。
英飞凌CEO Jochen Hanebeck表示:“200毫米SiC量产是公司向‘高效能社会’转型的关键一步。”随着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第三代半导体产能竞赛已进入“尺寸升级”新阶段,而英飞凌凭借此次技术卡位,或将在未来五年主导功率电子市场的游戏规则。
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网址:https://www.icpdf.com/news/1238.html
热门文章
- 英伟达RTX 5090显卡:14层PCB与16+6+7相供电引关注 2024-12-31
- BULGIN(布尔金)产品选型手册 2024-10-10
- 台积电亚利桑那厂再添产品线,苹果Apple Watch芯片首次在美制造 2025-01-09
- LDO 电路大揭秘:原理、特性与常见应用详解 2025-07-25
- AMD发布锐龙AI PRO 300 系列商用移动处理器 2024-10-11
- 揭秘:中国独属 CPU 的研发之路与市场突围 2025-04-28
- 三星电子揭秘BSPDN背面供电技术:实现17%尺寸缩减与15%能效提升 2024-08-27
- 美国商务部下令英伟达彻查芯片流向中国情况 2024-12-20
- GREEGOO整流二极管和晶闸管产品选型手册 2024-10-31
- 高通推出Networking Pro A7 Elite平台:集成Wi-Fi 7与40 TOPS强大NPU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