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器官芯片国标正式发布,东南大学医械院牵头
近日,中国首个器官芯片领域的国家标准GB/T 44831-2024《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正式发布。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标志着我国在器官芯片技术标准化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于推动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应用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此次发布的国家标准由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院长顾忠泽教授团队牵头起草,并得到了东南大学、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院、南京市计量监督检测院等21家单位的共同参与和合作。这些单位在各自的领域内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共同努力确保了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涵盖了皮肤芯片的相关术语定义、外观要求、细胞来源、组件性能、生物性能等多个方面,为皮肤芯片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检测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和规范。皮肤芯片,作为人体器官芯片的重要分支,其诞生和发展是微流控技术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的产物。它利用先进的微流控技术,成功模拟了皮肤的生化与生理特性,构建出具有屏障结构与功能的微型细胞及组织培养平台。
顾忠泽教授介绍,皮肤芯片能够实现高通量和自动化的培养、检测,有望成为有效的毒理检测、药物筛选、化妆品评估工具。这一平台的建立,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细胞培养的效率和精度,更为相关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毒理测试方面,皮肤芯片能够模拟人体皮肤对化学物质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有助于减少动物实验的使用,提高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药物筛选领域,皮肤芯片的高通量培养与检测能力使得科学家能够在短时间内筛选出具有潜在疗效的药物候选分子,大大缩短了药物研发周期。而在化妆品评估方面,皮肤芯片能够模拟人体皮肤对不同化妆品成分的反应,为化妆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提供了更加科学、客观的依据。
此外,皮肤芯片还展现出在个性化医疗和精准治疗方面的巨大潜力。通过模拟患者个人的皮肤特性,皮肤芯片可以定制化地进行药物筛选和疗效评估,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极大地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次国家标准的发布,不仅是对顾忠泽教授团队及其合作伙伴辛勤努力的认可,更是我国医疗器械研发领域的一大突破,为全球器官芯片技术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这一标准的实施将有力推动皮肤芯片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壮大,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有更多种类的器官芯片涌现出来,极大地推动医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器官芯片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了器官芯片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此次国家标准的发布,不仅是对我国器官芯片领域技术实力的肯定,也为全球器官芯片技术的发展树立了标杆。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器官芯片国家标准相继出台,推动这一领域不断向前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热门文章
- 超越传统保护器件束缚:电子保险丝的创新应用与局限性突破 2024-09-02
- ITT Connon Trident 产品选型手册(中文版) 2024-09-25
- 移为GL320MG 4G可充电资产管理智能终端 20230901 2024-09-09
- 龙芯中科计划2025年发布3C6000系列服务器芯片 2024-11-20
- 西门子豪掷106亿美元,战略收购工程软件巨头Altair 2024-10-31
- 一文带你了解在RS-485节点中隔离信号和电源配置的解决方案 2024-10-29
- 松下(Panasonic)热对策产品选型手册(2024) 2024-09-14
- SAMTEC(申泰) 全系列产品选型手册(英文版) 2024-09-24
- 三菱电机斥资100亿日元新建封测工厂,提升功率半导体生产效率 2024-11-28
- BULGIN(布尔金)产品选型手册 202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