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AI 芯片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哪些企业在分市场蛋糕?
2025 年的中国 AI 芯片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态势,俨然成为一条突然提速的赛道。根据伯恩斯坦《2025 中国 AI 芯片行业大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国产 AI 芯片销售额从去年的 60 亿美元急剧猛增至 160 亿美元,市场份额也从 29% 大幅提升至 42%,增速高达 112%,几乎是国外芯片增速的三倍。这一显著的增长态势,意味着国产芯片第一次凭借实实在在的 “量”,而非仅仅是 “口号”,成功切走了市场的蛋糕。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 2025 年高达 910 亿美元的 AI 资本支出中,互联网和云厂商投入 400 亿,国企投入 200 亿,地方政府投入 150 亿。这些强大的力量正汇聚成一只强而有力的大手,推动国产芯片从曾经的 “备胎” 角色逐渐走向舞台的 “主角” 地位。
由业界领先的半导体电子信息媒体芯师爷举办的第七届 “芯师爷 - 硬核芯年度评选活动”,吸引了百余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知名企业、潜力企业携其年度重磅 “芯” 品参与。本文精心挑选了 2025 年参评的多款智能芯片产品,旨在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的国内半导体产品选型参考。
奇异摩尔
奇异摩尔成立于 2021 年初,是一家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 AI 网络全栈式互联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该公司由中科创星领投,并且是首家入驻中科创星上海高质量孵化器的硬科技企业。2024 年,奇异摩尔凭借其优秀的技术创新能力、逐步上升的行业影响力以及助力国产半导体自主自控产业链实际落地的能力,荣获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称号。
公司聚焦于 AI 互联领域,构建了一整套能够平替国际领先厂商的产品解决方案,涵盖了 Scale Inside 芯片内互联、Scale Up 超节点 GPU 片间互联以及 Scale Out 超大规模服务器集群间互联。这些解决方案为 AI 计算提供了坚实且可靠的支撑。奇异摩尔的核心团队汇聚了来自全球半导体行业巨头如 NXP、Intel、Broadcom 等公司的精英人才,他们凭借丰富的 AI 互联产品研发和管理经验,致力于推动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团队拥有超过 50 个高性能网络及 Chiplet 量产项目的经验,为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Kiwi 3D Base Die
其旗下的 Kiwi 3D Base Die 是一款用于片内高速互联的芯粒。该产品基于先进的 3D IC 技术,成功突破了先进封装技术的壁垒,具备卓越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它集成了大容量 3D Cache,实现了存储、计算、互联功能的一体化。在与复旦大学集成芯片全国重点实验室携手设计开展基于有源硅基板(即 3D Base Die 通用底座)的三维存算一体集成芯片项目中,双方共同撰写的论文成功入选学术界奥林匹克顶会 ISSCC 2025,成为国内极少数入选的 Chiplet 领域学术成果。
风华创智
北京风华创智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人工智能 (AI) 和图形渲染领域的 GPU 领军企业。公司汇集了全球顶尖的科研团队和技术专家,在芯片设计、算法建模、软硬件开发及系统架构设计等多个关键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卓越的创新能力。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公司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客户在实际应用中的痛点问题,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该公司的 “风华” 系列国产 GPU 显卡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在图形显示、AI 大模型、三维重度渲染、通用计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国产数据中心算力底座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特别在 AI 软硬件设计方面,“风华” GPU 基于大模型原理进行了深入的技术创新与优化,全面支持 DeepSeek、Qwen/QWQ、ChatGLM、LLaMA 等 LLM 大模型,以及 ResNet/YOLO 等卷积类模型。针对多模态场景,“风华” GPU 依托自研软件栈实现了文字、图像、音视频生成和处理等典型任务,可全面覆盖从精训、微调到推理的全流程,并能够灵活适配各种参数规模的需求。凭借这些显著的优势,“风华” GPU 能够快速助力企业和行业客户实现技术应用落地,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在通讯、教育、医疗、能源、金融、电力、工业设计、芯片设计等关键领域,“风华” 系列 GPU 表现卓越,持续引领行业发展的新潮流。
GR308
GR308 是风华创智公司专为 AI 场景精心研制的一款全功能 GPGPU 芯片,兼具高性能 AI 加速计算和重度三维渲染能力。该芯片搭载了高速 GDDR6/6X 内存接口,单芯片即可支持超过 50GB 的显存容量。配备 PCIe Gen5×16 高速总线,集成了低延迟硬件编解码器,具备多路独立显示输出能力(HDMI/DP/VGA),最高支持 8K 超高清显示。通过创新的双芯片级联技术实现了性能的倍增,目前已成功验证了 Deepseek、Qwen3 等多种模型推理以及高性能云桌面、数字孪生等应用场景,彰显了其在 AI 加速计算、并行计算与图形渲染领域的顶尖实力。
希姆计算
广州希姆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希姆计算)成立于 2019 年,是全球首个采用 RISC - V 指令集研发数据中心级别高端 AI 芯片的企业,也是 RISC - V 国际基金会面向 AI 扩展指令集标准制定的核心贡献单位。公司主营芯片已在一线互联网厂商和运营商智算中心成功落地多个千卡集群。2024 年该公司提出【算力即服务】战略,已与多家政企联合推进智能体应用落地,相关方案入选工信部新质生产力典型案例。
STCP920
STCP920 是基于自研 RISC - V AI Matrix 扩展指令集打造的云端推理加速芯片。它通过 NeuralScale NPC 的专用计算单元、众核脉冲阵列、多级存储架构等先进技术,实现了高能效比、低功耗、灵活可编程的特性,支持 LLM、CV、NLP、搜推等模型,广泛适用于互联网、智慧政务、智慧城市、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慧工业等众多场景。
中昊芯英
中昊芯英由前谷歌 TPU 芯片核心研发者杨龚轶凡携一批来自于谷歌、微软、三星等海外科技巨头公司的 AI 软硬件设计专家于 2018 年创立。公司全自研的中国首枚 TPU 架构高性能 Al 芯片 “刹那 ®”,在用于 AI 计算场景时,其算力性能超越海外知名 GPU 芯片近 1.5 倍,能耗降低 30%。基于 “刹那 ®” 打造的 1024 片芯片高速片间互联、可支撑超千亿参数大模型运算的大规模 AI 计算集群 “泰则 ®”,已在与各地政府、运营商、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的多个超大规模智算中心中成功落地。
高性能 TPU AI 芯片“刹那®”
中昊芯英于 2023 年成功研发出基于全自研 GPTPU 架构的高性能 AI 芯片 “刹那 ®” 并实现芯片量产。“刹那 ®” 拥有完全自主可控的 IP 核、全自研指令集与计算平台。在用于 AI 大模型计算场景时,“刹那 ®” 的算力性能超越海外某知名 GPU 产品近 1.5 倍,能耗降低 30%,单位算力成本仅为其 50%。
此芯科技
此芯科技是一家专注于设计开发智能 CPU 芯片及高能效算力解决方案的科技型企业。公司成立于 2021 年,汇集了国内外芯片设计、软件生态和终端应用的业界资深人才,运用创新、前瞻的构想,设计和研发业界先进的高能效、智能化的通用 CPU,为个人计算、车载应用、元宇宙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赋能。此芯科技致力于为社会提供低功耗智能算力解决方案,正在携手全球领先的商业客户与生态伙伴共建统一算力基础的开放生态,打造智能芯片 2.0 新范式。
此芯P1
此芯 P1 采用先进的 6nm 设计,提供丰富的 AI 异构计算资源,采用 ArmV9 架构设计,AI 综合算力 45Tops,配备桌面级 GPU,拥有 8K 编解码的多媒体引擎、支持 64GB LPDDR5,具备 100GB/s 的内存带宽、高性能的访存子系统、高效的功耗管理、多样化的外设接口、全方位的安全引擎以及多操作系统支持等特性。基于 “一芯多用” 的战略,此芯 P1 已推出多种规格的扩展芯片,支持 AI 终端的多种产品形态落地。
酷芯
合肥酷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1 年 7 月,致力于为创新科技赛道提供高性能自研核心芯片。公司依托智能感知(自研高性能 ISP)、智能计算(自研高性能低功耗 NPU)、智能传输(专用无线通信基带及射频)三大核心技术,以通信、端侧芯片及其解决方案赋能产业智能升级。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机器人、无线通信、AR/VR 等多个领域。
酷芯微电子总部位于合肥高新区,并在上海、成都、深圳等多地开设分、子公司。目前拥有员工逾 200 人,技术开发人员占比 80% 以上,均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荣获多项荣誉,2016 年荣获 “高新技术企业” 称号,2017 年被认定为上海市科技小巨人,2019 年入选上海市 “专精特新” 企业名单,2023 年入选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2024 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称号。
ARS45
ARS45 集成了酷芯自研第三代 ISP 和第四代 NPU,可输出 4K@30fps 高质量视频,并具备等效 6Tops INT8 算力;作为高性能的异构处理平台,该芯片还集成了包括 4 核 64bit CPU、RISC - V MCU、专用机器视觉处理器等。
光本位科技
光本位科技自主研发基于相变材料的光子存内计算芯片和光电融合计算卡。公司核心团队来自牛津大学、芝加哥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世界顶尖高校,联合创始人曾在牛津大学主持相变材料光计算芯片的研发并成功实现 AI 应用开发。光本位科技在光芯片的技术路线中选择了一条颠覆性创新路线 —— 采用硅光 + 相变材料的异质集成、独有的 Crossbar 光子矩阵计算结构,成为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实现光芯片存算一体的商业化公司。
公司成立仅 2 年就成功突破了困扰同行多年的技术瓶颈,2024 年 6 月完成全球首颗 128128 矩阵规模光计算芯片的流片,引领光计算跨出商用的关键一步。相变材料技术路径具有单元尺寸小、系统能耗低的优势,能将规模为 128128、256*256 甚至更大的矩阵集成到单颗晶粒上,比其他技术方案集成度提升 10 倍以上,使得光计算能更好地在大模型场景落地。2024 年 12 月,光本位科技完成由国内一线互联网大厂投资的战略轮融资,双方已在 AI 算力硬件上展开深度合作。
128*128矩阵规模光子存内计算芯片
2024年6月完成全球首颗128*128矩阵规模光计算芯片的流片,采用硅光+相变材料的异质集成、独有的Crossbar光子矩阵计算结构,引领光计算跨出商用的关键一步。相变材料技术路径有单元尺寸小、系统能耗低的优势,能将规模为128*128、256*256甚至更大的矩阵集成到单颗晶粒上,比其他技术方案集成度提升10倍以上,使得光计算能更好地在大模型等场景落地。
银河边缘
青岛银河边缘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24 年 7 月 17 日,是由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工信部批复的家电领域唯一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部位于青岛市崂山区,依托国创中心的 V - IDM 生态模式,聚焦 AI 芯片、边缘计算及智能控制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定位为 “智能控制场景芯片” 技术供应商,服务于家电、工业物联网等智能化市场。
1.主要业务
智能芯片设计与解决方案:核心产品为端侧智能场景芯片,面向家电、工业控制、新能源等领域,提供融合 AI 算法的芯片及软硬件一体化方案,典型应用包括电机变频控制、红外热电堆传感等。
技术赋能与生态服务:提供芯片定义设计、AI 控制算法开发工具链,通过 “星系共建计划” 与高校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
2.核心产品
RC605 端侧 AI 控制场景芯片:行业首颗支持 AI 控制算法的 SoC 芯片,采用国产 RISC - V 内核与 NPU 内核,整合轻量级 AI 控制算子库,显著缩短开发周期,已应用于空调热舒适控制等场景。
AI MCU 产品矩阵:覆盖家电、泛工业控制领域,提供高集成度、低功耗芯片模块化方案。
3.核心竞争力
●技术独创性:全球首发 AI 控制芯片(RC605),自研 SSA 场景专用架构及工具链。
●生态资源壁垒:背靠国创中心国家级产业平台,具备全产业链协同优势。
●场景化落地能力:产品定义精准,研发周期短,量产转化速度快,已在头部企业实现应用。
●产学研融合:联合高校组建 “智能控制芯片校企联盟”,保障技术迭代与人才供给。
RC605
RC605 采用全国产 RISC - V 内核与 NPU 内核,为产品带来安全性和可控性优势。软件方面,提供行业主流开发、调试工具链,降低使用门槛。AI 控制 SDK、自适应变频控制 SDK 及控制参数调优软件,助力工程师高效完成复杂控制任务,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在场景适配上,RC605 已成功应用于风机变频控制、基于红外热电堆的空调热舒适等场景,展现出强大的场景快速适配能力。
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网址:https://www.icpdf.com/news/2143.html

热门文章
- 脑机接口芯片三问:技术、性能与未来走向 2025-07-17
- 超低功耗 MCU:技术突破与市场角逐 2025-07-21
- 华大半导体MCU业务与产品 2025-04-16
- 英特尔向客户发送Panther Lake CPU样品,Intel 18A芯片预计下半年推出 2025-01-08
- 欧盟批准9.2亿欧元补贴:英飞凌德累斯顿晶圆厂加速建设 2025-02-21
- 汽车芯片未来展望:10000 个挑战点待突破 2025-06-09
- 华润微电子品牌介绍宣传册(2023版) 2025-04-18
- 微软豪掷近百亿美元,与CoreWeave携手加速AI布局 2024-11-06
- 纳芯微发布车规级电流检测放大器NSCSA240-Q1系列 2025-04-10
- 高速3D生物打印机面世:声波技术几秒内精准构建细胞结构 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