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traRAM 突破存储瓶颈,量产有望重塑行业格局
在当今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存储技术的革新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近日,长期处于研发阶段的 UltraRAM 内存技术传来了商业化推进的重要喜讯。先进晶圆产品供应商 IQE plc 历经一年的专项项目攻关,成功开发出适配该技术的可扩展外延工艺。IQE 首席执行官 Jutta Meier 表示,这一成果是 UltraRAM 向工业化生产迈出的里程碑式一步,为这项备受业内期待的内存技术落地应用奠定了关键基础。
UltraRAM 融合了闪存和 RAM 的最佳元素。追溯其技术发展历程,它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是在三年前的 TechSpot 平台。当时的信息显示,该技术旨在融合 RAM 与 NAND 两种主流存储介质的优势,同时规避二者短板。它追求与非易失性 DRAM 相近的读写速度,还致力于实现更出色的耐用性与能效表现。从原型机测试数据来看,UltraRAM 的数据保留时间可达 1000 年,编程 / 擦除(P/E)周期突破 1000 万次,这一耐用性指标较当前市场主流的闪存产品提升约 100 倍。凭借 “高速、非易失、高耐用” 的综合特性,UltraRAM 被部分行业人士赞誉为 “通用内存”,其技术潜力引发了广泛关注。
事实上,将 RAM 与闪存的优势整合到单一产品中的尝试并非 UltraRAM 首创。近年来,全球存储领域的头部企业均在这一方向进行了探索,但市场反响未达预期。英特尔此前推出的 Optane 平台基于 3D XPoint 技术,主打高性能与非易失性存储特性,初期在数据中心、高端消费电子等领域有一定应用。然而,由于制造成本偏高、与现有硬件生态兼容性不足等因素,Optane 平台的市场渗透率始终难以突破,英特尔最终于 2022 年终止该业务线。
英特尔退出后,三星升级了其 Z-NAND 产品系列。三星 Z-NAND 采用独特的 3D 堆叠架构,在读写速度与耐用性上较传统 TLC、QLC NAND 闪存有明显提升,主要面向数据中心对高性能存储的需求场景。但从市场反馈来看,Z-NAND 的成本仍显著高于主流 NAND 产品,难以大规模普及,未能实现 “通用内存” 的市场定位。
除了英特尔和三星,Kioxia(原东芝存储)与西部数据的合作也在该领域留下了重要印记。2020 年,双方联合研发推出 XL-FLASH 技术,对标英特尔 Optane,聚焦高性能非易失性存储市场。今年 5 月的 Computex 展会上,基于 XL-FLASH 技术的定制化 PCIe 5.0 SSD 亮相,性能数据突出:随机读取 IOPS(每秒输入输出操作)达到 350 万,远超传统高端 NVMe SSD 水平。同期,InnoGrit 基于该技术开发的 N3X SSD,实现了 14 GB/s 的持续顺序读取速度、12 GB/s 的持续顺序写入速度,随机写入 IOPS 达 70 万,读取延迟仅 13 微秒,延迟表现已接近部分 DRAM 产品。不过,行业分析指出,XL-FLASH 本质上仍属于 NAND 闪存的技术优化升级,与 UltraRAM 所追求的 “通用内存” 技术路径存在差异。
目前,UltraRAM 制造商 Quinas 正积极与全球代工厂及战略合作伙伴对接,推进试生产工作。但行业普遍认为,UltraRAM 要实现市场落地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量产稳定性,实验室阶段的技术参数需在大规模生产中保持一致,IQE 此次开发的外延工艺,其良率控制将直接影响产品成本与产能释放节奏。其次是成本控制,若量产成本无法与现有 DRAM、NAND 产品形成竞争优势,将难以打开市场空间。最后是生态适配,UltraRAM 需兼容当前主流的芯片组、操作系统及软件平台,才能顺利进入消费级、企业级等不同应用场景。
从市场需求层面来看,UltraRAM 若能成功量产,潜在应用场景广泛。在数据中心领域,它可实现高性能缓存与长期存储的一体化,减少数据在 DRAM 与 NAND 之间的迁移损耗,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在消费电子领域,能为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带来更快的开机与应用加载速度,同时延长存储部件使用寿命。在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领域,其高耐用性与长数据保留时间能满足极端环境下的稳定存储需求。
尽管目前无法确定 UltraRAM 技术最终能否成功落地,但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商业化进展传递出积极信号。随着全球数据量持续增长、各类计算场景对存储性能要求不断提升,市场对高性能、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的需求将长期存在,这为 UltraRAM 等创新技术提供了发展空间。未来,若 Quinas 能顺利完成试生产并解决成本、适配等关键问题,UltraRAM 有望为存储行业带来新的技术选择,推动通用内存技术探索进入新阶段。
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网址:https://www.icpdf.com/news/2161.html

热门文章
- 小芯片困局待解:生态系统、标准及技术难题剖析 2025-05-19
- 中介层材料之争:硅、有机、SiC谁能主导未来? 2025-09-08
- 高通发布RISC-V架构QCC74xM模组,引领智能家居Wi-Fi 6连接新时代 2024-11-15
- 3000 亿芯片巨头海光信息:手握 “CPU+DCU” 挑战英伟达 2025-05-14
- 聚焦:国产射频芯片公司发展势头正盛 2025-04-24
- 国产电源管理芯片:如何冲破海外巨头的垄断枷锁 2025-08-21
- 晟矽微电子(SINOMCU)产品选型手册(2024) 2024-09-13
- 三星电子HBM3E内存性能未达标,年内难向英伟达供货 2024-12-12
- AIGC引领未来:1.6T光模块时代加速降临,四大厂商旗舰新品震撼发布 2024-09-27
- HBM 技术路线图及 HBM4 关键特性解析 202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