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英飞凌CEO宣布将在中国本地化生产芯片

时间:2024-12-16 11:52:41 浏览:72

德国半导体巨头英飞凌的首席执行官Jochen Hanebeck近日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英飞凌正计划在中国进行商品级产品的本地化生产,以满足中国客户对关键零部件本地化生产的强烈需求。这一举措标志着英飞凌在中国市场进一步深耕的决心,并有望为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注入新的活力。

英飞凌,这家总部位于德国的半导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自1999年从西门子集团的半导体部门独立出来后,便迅速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之一。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功率控制、电源管理、物联网、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尤其在电动汽车和数据中心领域拥有显著的市场份额。据市场研究机构Tech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增长16.5%,而英飞凌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MCU(微控制器)厂商,其销售额较2022年增长近44%,全球市场份额达到约29%。

然而,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贸易摩擦时有发生的背景下,英飞凌也面临着供应链安全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英飞凌决定加速推动本地化生产,尤其是在中国市场。Hanebeck指出,中国客户对某些难以更换的零部件提出了本地化生产的要求,这是英飞凌决定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的主要原因。

据悉,英飞凌早在1995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并在无锡设立了生产基地。然而,该工厂主要从事后道封装制造,并未涉及芯片的前端制造。此次本地化生产计划,英飞凌将部分芯片的前端制造交由国内的晶圆代工厂来制造,以充分利用中国代工厂的产能和成本优势。Hanebeck表示,英飞凌在中国有自己的后端制造能力,这将有助于解决中国客户在供应安全方面的担忧。

6.png

尽管Hanebeck并未透露在中国生产的具体目标,但他表示这最终将取决于产品类别和市场的发展情况。同时,他也强调英飞凌仍坚持在欧洲和东南亚工厂本地化高度创新的功率半导体。这一策略既体现了英飞凌在全球战略布局中的灵活性,也展示了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随着中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内企业对半导体等关键部件的供应稳定性、供货周期等有着更高的要求。英飞凌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不仅能够满足这些需求,还能提高产品的响应速度,降低运输成本,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英飞凌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也将对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以及相关应用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与国内企业的合作,英飞凌将带来更多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机会,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

然而,本地化生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确定性。例如,全球贸易关系的变化、技术封锁的加剧等都可能对本地化生产计划产生影响。因此,英飞凌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灵活调整生产策略,以确保本地化生产的顺利进行。

总之,英飞凌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是其全球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满足中国客户需求、提升供应链安全性等一系列举措,英飞凌有望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其在中国的发展也将对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以及相关应用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