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光控半导体:在万亿分之一秒内达成精准操控

时间:2025-08-05 17:22:55 浏览:29

在半导体领域,太赫兹光控技术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让半导体能够在万亿分之一秒这样极短的时间内实现状态的改变。

近期,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项同行评审研究,揭示了纳米电子学领域的重大成果。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与德累斯顿莱布尼茨固体与材料研究所(IFW Dresden)的联合团队,成功研发出利用超短光脉冲操控原子级厚度半导体的先进技术。这一突破打破了传统半导体依赖电子门控的局限,将器件响应速度提升至皮秒(万亿分之一秒)级别,为下一代超高速光电元件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传统半导体器件主要依靠 “电子门控” 进行操控,即通过金属电极施加电场来控制晶体管等元件的电流开关。然而,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瓶颈。电子在材料中的迁移速度有限,使得响应时间难以突破纳秒级;同时,电流传输过程中的电阻会产生大量热量,限制了器件的高频性能。比勒费尔德大学物理学教授德米特里・图尔奇诺维奇博士解释道:“我们的技术相当于用‘光束’直接指挥电子运动,跳过了金属电极的传导环节,从根本上解决了速度与能耗的矛盾。”

111.png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 “太赫兹光 - 纳米天线 - 二维半导体” 的三重协同。太赫兹光作为一种特殊的电磁波,频率介于红外与微波之间(0.1 - 10 太赫兹),其光子能量恰好匹配半导体中电子的能级差,既能激发电子运动,又不会破坏材料结构。

研究团队精心设计的纳米级天线是实现这一技术的关键所在。这些天线采用 3D - 2D 混合结构:底部是与半导体接触的平面电极(2D 结构),顶部为螺旋状三维接收单元。当天线捕获太赫兹光后,会通过 “场增强效应” 将光能压缩至纳米尺度,转化为垂直作用于半导体材料的超强电场,强度可达每厘米数兆伏。这种电场无需金属传导,直接渗透到原子级厚度的半导体(如二硫化钼)内部,实现对电子排布的精准调控。

二硫化钼作为典型的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仅有三个原子层厚,其层间电子耦合较弱,在外加电场下极易发生能带结构变化,这正是它能被光控技术精准操控的重要原因。实验显示,太赫兹光脉冲可在 1 皮秒内改变二硫化钼的能带隙(决定材料导电特性的核心参数),从而选择性调节其光学与电子特性,且整个过程具有可逆性和相干性,不会对材料造成损伤。

这项技术的突破并非偶然,而是理论物理与实验工程深度协作的成果。比勒费尔德大学团队承担了基础研究的核心工作,他们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筛选出二硫化钼等适合光控的二维材料,并建立了太赫兹光与电子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研究的主要作者、玛丽・居里研究员平冈智树博士回忆道:“最初的模拟显示,太赫兹光可能引发材料能带的剧烈变化,但当实验中真正观测到这种效应时,依然令人振奋 —— 光脉冲就像一把精准的‘电子剪刀’,能按我们的设计切割能带结构。”

德累斯顿 IFW 团队则攻克了纳米器件制造的难题。负责天线研发的安迪・托马斯博士透露:“我们测试了 50 多种结构,从金属材质到螺旋角度都进行了优化。最终的 3D - 2D 设计能将太赫兹光的能量利用率提升 3 倍,才达到了所需的电场强度。” 这种精密制造不仅需要电子束光刻等先进技术,更依赖对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深刻理解。例如,天线的尺寸必须与太赫兹光的波长匹配,才能形成共振增强效应。

这项技术的潜在应用覆盖多个关键领域。在通信领域,太赫兹光控器件的响应速度可达 1 太赫兹,远超现有硅基晶体管的 100 吉赫兹极限,意味着未来一根光纤的传输速率可提升 10 倍以上,足以支撑全球实时数据交互的需求。同时,由于无需金属电极传导,器件功耗可降低 90%,这对 5G 基站、数据中心等能耗敏感场景具有重要意义。

在计算领域,超高速电子开关的实现可能推动 “光控芯片” 的发展。传统芯片中,电子信号的延迟限制了运算速度,而太赫兹光控技术可让晶体管开关频率突破 1 太赫兹,使芯片算力实现数量级提升。更重要的是,光控方式能减少发热,有望解决当前芯片 “功耗墙” 的难题。

在成像与传感领域,皮秒级的时间分辨率让动态观测进入新维度。例如,在医疗诊断中,可实时捕捉药物分子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在材料科学中,能记录化学反应的中间态。而在量子技术领域,太赫兹光的相干性可用于精准调控量子比特的状态,为量子计算机的稳定运行提供新方案。

业内专家认为,这项技术可能重塑半导体行业的发展逻辑。当前,“摩尔定律” 逐渐放缓,通过缩小晶体管尺寸提升性能的路径日益艰难,而太赫兹光控技术从 “操控机制” 层面开辟了新方向 —— 不再依赖电子迁移速度,而是利用光与电子的直接交互实现超高速响应。这种变革可能推动半导体产业从 “电驱动” 向 “光驱动” 转型。

不过,技术落地仍面临多重挑战。目前,纳米天线的制造成本较高,依赖精密的电子束光刻技术,难以大规模量产;太赫兹光源的能量转换效率仅为 8%,若要实现商用,需开发更高效的光发射装置。此外,二维半导体材料的稳定性也需提升,例如二硫化钼在空气中易氧化,如何在器件封装中保持其性能,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存在挑战,研究团队对技术前景充满信心。图尔奇诺维奇教授表示:“我们的下一步是与工业界合作,优化制造工艺。预计未来 5 - 8 年,太赫兹光控技术有望在特定领域实现商用,例如高频通信芯片或量子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