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ck 电路空载电感发热:原因探究与解决方案
在电子电路的实际应用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没带负载的情况下,电感却出现了发热的现象。这一问题不仅困扰着众多电子工程师,也对电路的稳定性和性能产生了潜在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深入探讨一下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前不久,在论坛上,一位群友提出了 “Buck 电路中,没带负载的情况下电感发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这一问题,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我们先来看看相关的电路情况,先贴出原理图,再看 PCB 布局,虽然该布局并非官方推荐,但乍一看似乎也没有太大问题。结合原理图查看芯片规格书后发现,此时 buck 被配置成了 FCCM 模式。这位朋友还贴出了电感发烫时 SW 处的波形,从波形可以看出,芯片在轻载时确实处于 FCCM 模式。
FCCM 模式具有开关频率固定的特点,不过在轻载时效率较低,发热较大。随后,群友们纷纷出谋划策,建议将 buck 模式配置成 DCM,当把 buck 芯片改成 DCM 模式后,电感就不再发烫了。
从专业角度分析,在 FCCM 模式下,即便没有负载,控制器依然会维持电感电流连续(最小值 > 0)。此时,开关管持续工作,使得电感电流纹波始终存在。另外,电感值可能存在选型过小的问题(在原理图中看到只有 1.5uH),或者磁芯材料的高频特性较差,这些因素会导致纹波电流幅值过大或者磁芯损耗过高。最终,电感在空载时就无法有效抑制高频电流的变化,从而出现显著的发热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1.优化电感选型
●选择低 DCR 电感:降低直流电阻损耗是关键,例如可以使用铜线粗、匝数少的电感。这样能够有效减少在电流通过时因电阻产生的热量。
●选择高频磁芯材料:像铁氧体磁芯就具有低磁滞损耗的优点,应优先选择;而铁粉芯在高频时损耗大,要避免使用。
●适当增大电感值,减小纹波电流:合适的电感值能够更好地抑制电流的波动,减少因纹波电流带来的发热。
2.调整控制策略
●允许进入 DCM 模式:在轻载或空载时切换至断续导通模式(DCM),让电感电流降至零,从而消除持续导通损耗。这样可以避免在不需要电流时依然有能量的损耗。
●启用脉冲跳跃(Pulse Skipping)或突发模式(Burst Mode):降低有效开关频率,减少空载时的开关次数和损耗。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保证电路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降低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在文章末尾,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开关电源的几种工作模式:
●CCM (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连续导通模式):电感电流在整个开关周期内始终大于零,波形连续。其波形特点是电流从最小值(>0)上升到峰值,再下降到初始值,如此循环往复。
●DCM (Dis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断续导通模式):电感电流在每个周期内会下降到零,并保持为零一段时间。波形特点为电流从零上升到峰值,下降到零后维持零状态,直到下一个周期开始。
●BCM (Boundary Conduction Mode,临界导通模式):电感电流在开关周期结束时刚好降至零,下一周期立即开始。其波形特点介于 CCM 与 DCM 之间,电流在周期结束时为零,没有零电流保持阶段。
总之,通过深入了解无负载时电感发热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和调整控制策略,我们能够有效解决电感发热问题,提高电路的稳定性和性能。

热门文章
- 美国新一轮关税政策与中国反制措施对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分析 2025-04-18
- 晶圆级加速器:环保与高性能兼得,重新定义 AI 计算格局 2025-06-19
- ASB产品选型手册(2022) 2024-10-08
- 电容:从原理到应用,全面解析其重要作用 2025-06-18
- 印度计划拨款50亿美元,力挺国内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发展 2024-11-27
- 全球首个芯片开源大模型SemiKong问世,助力IC设计上市时间缩短30% 2024-12-30
- 智算中心现状:部分国产芯片闲置率竟达 80% 2025-05-06
- SK 海力士有望2月启动业界最先进1c nm制程DRAM量产 2025-01-17
- Rapidus加速2nm芯片研发进程,目标2027年实现量产 2025-01-10
- 英伟达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等软硬件方案,引领未来智能时代 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