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品速递 > 正文

小米 AI 眼镜技术亮点:双芯架构助力智能穿戴跨越发展

时间:2025-07-11 16:26:48 浏览:19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交融的 2025 年,智能穿戴设备已从单一功能载体演变为多场景交互的核心入口。小米 AI 眼镜的发布,标志着智能眼镜领域从 “功能叠加” 向 “系统级创新” 的跨越,其核心技术突破集中于双芯协同架构、沉浸式第一人称影像系统及自然高效的多模态交互体系。

双芯架构:性能与能效的精密平衡

小米 AI 眼镜采用 “高通 AR1 + 恒玄 BES2700H” 双芯架构,前者专注影像处理,后者优化音频与功耗,通过任务分工实现性能与能效的优化。

高通 AR1 芯片承担高强度视觉处理任务,包括 1200 万像素摄像头拍摄、实时视频防抖(EIS)及多模态 AI 识别(如物体 / 文字 / 菜单翻译),支持 2K/30fps 的视频录制。它内置神经处理单元(NPU)和双 ISP(图像处理器),能够运行小型语言模型,算力较 Meta Ray - Ban 单芯片方案有显著提升。高通 AR1 平台针对散热限制在功耗方面进行了独特设计优化,支持直接从眼镜侧进行拍摄、分享或者直播,解放了用户的双手。终端侧 AI 还能提供音质增强、视觉搜索和实时翻译等个人助手体验,并且支持视觉平视显示,使内容消费与用户使用习惯无缝衔接,革新了 AI 眼镜的创新体验。

3.png

恒玄科技的 BES2700H 芯片则专攻 AI 音频处理与低功耗优化。它具备 5 麦克风波束成形技术,搭配骨传导抗风噪功能,有效降低了功耗,让语音交互更加清晰稳定。该芯片核心搭载了国内头部芯片 IP 厂商安谋科技自研的 “星辰” STAR - MC1 嵌入式 IP,基于 Arm®v8 - M 架构打造,能效比达 4.02 Coremark/MHz。通过在实时响应保障、算法加速能力、安全框架集成等方面强化技术优化,实现了低功耗场景的适配。“星辰” STAR - MC1 被部分行业观察者称为 “中国版 Cortex - M”,且从设计到交付均在国内完成。作为 “星辰” 系列的首款商用化产品,STAR - MC1 已获得市场积极验证,这充分显示了中国企业在半导体 IP 领域已经具备完整的技术实现能力。

AR1 芯片处理图像时功耗较低,而 BES2700 在后台运行语音交互仅消耗毫瓦级电量。这种分工搭配上小米金沙江 263mAh 容量电池,使得整机在 40 克重量下实现了强劲续航,典型续航达 8.6 小时,持续录像时间达 45min,待机佩戴续航 21 小时,连续听音乐 7 小时。相比同类型产品,这样的续航表现无疑具有很大的优势,能更好地满足用户在各种场景下的使用需求。

从硬件集成到生态融合

小米 AI 眼镜以 “第一视角交互” 为设计核心,通过视觉与语音能力的融合实现无感操控。它搭载 1G + 4P 超透光学镜头,支持 4032*3024 超清横向拍摄、f2.2 大光圈与 105° 超广角拍摄,配合 EIS 视频防抖实现骑行防抖。在拍摄性能上,它不仅能够满足日常的拍摄需求,对于一些极限运动场景下的拍摄也能提供稳定清晰的画面。

小米 AI 眼镜巧妙融合镜腿处的触控手势识别技术,与智能的 “超级小爱同学” 语音助手相结合,为用户带来便捷的智慧生活体验。它可以精准识别周围物体,还能细致计算食物热量,实现各类场景化功能。在日常生活中,用户一拍即可识别动植物、文字内容等,解答各种疑问,实现随身 AI,随时问,答案就在耳边的便捷体验。

在支付场景中,小米与支付宝联手打造了 “看一下支付” 功能。用户只需轻松一瞥,配合声纹核验技术,就能在保障交易安全的同时,快速完成支付,在腾不出手的生活场景中实现便捷操作。在智能家居领域,小米 AI 眼镜更是表现出色,用户只需发出简单指令,就能轻松控制米家空调的开关、调节温度,实现设备间的无缝联动,让家居生活尽在掌控。

而上述丰富多样的功能,都依赖于小米精心构建的 “端 - 边 - 云” 三级计算体系。眼镜作为感知终端,通过蓝牙协议与手机 APP 紧密相连。当遇到复杂的 AI 任务时,眼镜会迅速将任务上传至云端,借助强大的大模型进行高效处理。处理完成后,精准的结果会第一时间返回到本地眼镜端进行清晰显示,为用户呈现最及时、最准确的信息。

结语

正如那句:“真正的科技,是让你感觉不到科技的存在。” 这一理念在小米 AI 眼镜的演进中体现为对交互自然性的追求。当异构计算、材料科学与光学技术持续优化,并与 AI 模型深度融合时,智能眼镜或将从 “工具属性” 跃升为 “人体感官的延伸”,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边界。

小米 AI 眼镜的技术实践表明,智能穿戴设备的创新已从单一硬件竞争转向系统级架构与生态能力的综合较量。其双芯架构、场景化交互及生态整合模式,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更通过价格与技术路线的双重颠覆,加速了 AI 眼镜从 “小众尝鲜” 向 “大众必备” 的转型。未来,随着材料、光学与计算技术的协同突破,智能眼镜有望成为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 “第六感官”,开启无感交互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