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层材料之争:硅、有机、SiC谁能主导未来?
近年来,中介层(Interposer)频繁进入大众视野。这个原本并不起眼的中间层结构,负责承载 GPU、存储等核心芯片并实现互联,如今已成为产业链上下游争夺的焦点。无论是材料公司、设备公司,还是台积电、英伟达这样的巨头,都纷纷将目光聚焦于此。
一边是由 Resonac(瑞萨)牵头的 JOINT3 联盟,集结了 27 家全球材料、设备、EDA 巨头,共同瞄准面板级有机中介层;另一边,英伟达掀起的 SiC 中介层风潮,引得台系厂商纷纷加码,试图突破功耗与散热的极限。这两条发展脉络,清晰地折射出一个重要事实:中介层已从 “幕后配角”,成功晋升为产业链上下游争夺的焦点。
什么是 Interposer?
随着摩尔定律趋缓,单颗芯片继续微缩的难度和成本不断攀升,行业开始转向异构集成。即将逻辑芯片、存储芯片、I/O 模块甚至模拟芯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级芯片(SiP)。而要让这些 “芯粒”(Chiplet)可靠互连,就必须依靠一个具备超高布线密度和电气性能的平台,这正是 Interposer 的价值所在。
Interposer(中介层)是一种位于芯片(逻辑 / 存储)与封装基板(Substrate)之间的中间层结构。在先进封装里,它扮演着 “桥梁” 的角色,将逻辑芯片(CPU、GPU、AI 加速器)与存储芯片(HBM)紧密相连,负责高密度互连、供电分布和信号传输。简单来说,它就像一块 “承重楼板 + 电路枢纽”,让多个芯片像拼积木一样被高效集成在一起,从而实现更高带宽、更低延迟和更高算力密度。
(上图是一个硅中介层典型 2.5D 封装示意图,图中 Silicon Interposer 就是硅中介层,它提供了芯片之间(A1、A2)的高密度互连。)
目前量产中的中介层主要有两类:硅中介层 (Silicon Interposer,亦称无机中介层)和 有机中介层(Organic Interposer),也叫 RDL(Redistribution Layer,再布线层)。
硅中介层相对较早出现,大约在 2000 年代末–2010 年初,台积电率先提出并量产 CoWoS(Chip - on - Wafer - on - Substrate)工艺,利用硅中介层 + TSV(硅通孔)实现 GPU 与 HBM 的高带宽互连。2012 年,台积电为赛灵思(Xilinx)生产的 Virtex - 7 FPGA 商用上市,成为产业内第一个大规模应用硅中介层的产品,也奠定了硅中介层在高性能计算封装中的地位。
进入 2010 年代中期,随着 Fan - Out 封装(如 InFO、FOPLP)的发展,产业开始探索用有机材料做再布线层(RDL)来替代硅。这主要是因为硅中介层制造成本高、良率有限;AI/HPC 芯片面积越来越大,硅圆片切割损耗严重;市场需要更经济的大规模量产方案。有机中介层的优势在于工艺相对简单,材料和设备成本低,整体生产成本显著低于硅中介层;但其劣势是布线精细度不足,线宽 / 线距较大,难以支撑极高密度互连。于是,行业开始积极探索其他材料的中介层方案。
JOINT3:27 家巨头盯上面板级的有机中介层
2025 年 9 月 3 日,瑞萨官网宣布成立由 27 名成员组成的 “JOINT3” 联盟,共同开发下一代半导体封装。这27家成员几乎覆盖了半导体封装的全产业链:从应用材料、Lam、TEL,到 Synopsys、佳能、Ushio,再到 3M、AGC、古河电工等。
(JOINT3 参与公司)
联盟将在日本茨城县结城市下馆工厂(南结城)内设立“高级面板级中介层中心 (APLIC)”,作为该项目的主要枢纽。APLIC计划2026年开始运营,重点开发 515×510mm 面板级有机中介层。
那么,为什么他们瞄准了有机中介层?其主要原因是硅中介层的瓶颈:传统做法是在 300 mm 圆片上切矩形 interposer。随着 interposer 尺寸增大,“圆切方”的几何损耗迅速放大,单位面积可切割数量下降,边角浪费 + 步进曝光次数上升 → 单位良品成本抬升。有机中介层的优势是,面板级生产可以显著提升产能利用率,同时降低成本。
作为对比,300 mm 圆片面积约 70,685mm²,JOINT3 面板级目标是 515 × 510 mm ≈ 262,650 mm²,单板面积约为 300 mm 圆片的 3.7 倍。这意味着在同等缺陷密度下,面板级的 “有效构图面积” 显著更大,对大尺寸中介层更友好。
此外,市场驱动也是另外一大诱因,随着2.5D/3D封装需求飙升,AI/HPC 芯片+HBM 堆叠成为主流,呼唤更大面积、更高互连密度的中介层。作为JOINT3联盟的牵头方,瑞萨将提出研发重点,管理原型生产线的运营,并推动该项目的整体进展。瑞萨还将通过与参与公司的共同创新,推动针对面板级有机中介层优化材料的开发。
Resonac CEO 高桥秀人直言:“JOINT3 汇聚了来自各个领域的世界一流企业。通过整合各公司互补的优势,我们能够共同应对过去无法触及的领域的挑战。”这句话透露出两个关键信号:1)产业协同:单一企业已难以独立突破,必须以联盟方式推动“事实标准”。2)战略意图:日本希望在先进封装这个“后摩尔时代第二战场”上重夺话语权。
从 JOINT(2019) 到 JOINT2(2021),再到面向北美客户的 US-JOINT(2023),如今走到 JOINT3(2025),Resonac试图搭建一个跨国、跨环节的先进封装“共研平台”:
●JOINT 初代:聚焦封装材料,邀请日企设备商、材料商一起验证有机载板、再布线、树脂体系的可行性;
●JOINT2:加入更多海外企业,把验证范围扩展到工艺与设计环节;
●US-JOINT:面向美国市场,强调与应用方(EDA、设计公司)的协同;
●JOINT3:首次把目标定在 面板级有机中介层,并设立专门研发生产中心(APLIC),让联盟成员能在统一产线和标准下共同试错。
这让人联想到台积电的 CoWoS/SoIC——但不同的是,台积电是以 Foundry 驱动的垂直路线,而JOINT3则是以联盟驱动的水平路线。这两种模式,未来会形成有趣的对照。
SiC 中介层:新方向?
就在日本积极推动有机中介层发展的同时,台湾供应链因碳化硅中介层而热闹起来。产业传言的源头是英伟达下一代 Rubin GPU。据部分渠道消息,Rubin 为了进一步提升效能,正在评估把 GPU 与 HBM 的互联基底,从传统硅中介层换成 SiC 中介层。虽然目前没有官方确认,但这一方向已经成为业内热议的未来解决方案。
这背后原因又是什么?主要有三点:
1.功耗极限逼近:未来的高性能芯片,设计功耗可能突破 1000V,而对比之下,特斯拉的快充电压也只有 350V。如此极端的电流,对中介层的承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散热瓶颈突出:Si的导热能力有限,已经难以满足这种极端电流下的热管理需求。而SiC的导热系数甚至超过铜,能够显著缓解芯片运行时的高热压力。
3.架构需求倒逼:Rubin 仍将依赖 NVLink 技术,这要求 GPU 与 HBM 尽可能紧密耦合,以实现最大带宽和最低延迟。SiC凭借优越的绝缘性和散热性,成为几乎唯一的解决方案。
不过,这里的碳化硅与车用功率器件常见的衬底不同,必须是高绝缘的单晶碳化硅,这也带来了新的工艺挑战:
1.切割难度极高:碳化硅硬度接近钻石,用传统方法切割容易出现波浪纹,日本 DISCO 正在研发专门的激光切割机台。
2.大尺寸制造受限:为了兼容硅工艺,晶圆必须达到12寸以上,但目前多数中国厂商仍停留在6/8寸阶段,量产能力有限。
因此,业内普遍认为Rubin的第一代产品仍会采用硅中介层,但最晚到后年,碳化硅中介层就会进入先进封装。
这背后意味着两个重大趋势:第一是材料跨界,碳化硅有望从汽车功率器件跃升,首次进入 AI/HPC 芯片的金字塔顶端;第二,产业分化,台积电主导的研发联盟若率先攻克大尺寸和工艺难题,可能会与大陆厂商拉开代际差距。
三大中介层之争
如果把先进封装比作一场接力赛,中介层就是关键的 “交接棒”。不同材料的选择,决定了性能、成本和量产的平衡点。
(1).硅中介层
优势:工艺成熟、技术路径清晰,已经是台积电 CoWoS、英特尔 EMIB等 2.5D/3D 封装的主流方案。其在亚 10µm 互连和多层 TSV(硅通孔)工艺上积累深厚。
劣势:随着GPU+HBM 封装面积不断增大,硅晶圆的“几何损耗”问题日益突出,导致产能利用率下降、成本急剧上升。同时,硅的导热性能有限,成为高功耗 AI芯片的瓶颈。
(2).有机中介层
优势:可以采用面板级生产(PLP),大幅提高产能利用率和单片尺寸利用率,显著降低成本。材料配方灵活,层数和布线可根据系统需求定制,适合大规模 AI 训练芯片和 HPC 封装。
劣势:材料热膨胀系数(CTE)与硅存在差异,翘曲与可靠性问题仍需长期验证;电性能相比硅存在一定差距。
(3).SiC中介层
优势:导热性极佳,甚至超过铜,能够承受未来 AI/HPC 芯片的极端电流与功耗需求,是突破散热瓶颈的关键材料。同时具备良好的电绝缘性,支持更紧密的 GPU+HBM 集成。
劣势:制造难度极高——硬度接近钻石,切割工艺复杂;必须实现 ≥12 寸大尺寸晶圆才能兼容硅工艺,目前产业链尚在攻关中。产能和成本仍是巨大挑战。
从发展趋势来看,短期(1 - 2 年)硅中介层仍将是市场主流,支撑 AI/HPC 的量产。中期(3 - 5 年)有机中介层凭借成本与规模优势,会在 HPC 与 AI 训练芯片中大规模落地。长期(5 年以上)来看,碳化硅中介层一旦突破量产瓶颈,或将成为最尖端 AI/HPC 封装的标准配置。
结语
随着摩尔定律微缩放缓,先进封装已经成为半导体产业的 “第二战场”。而在这场激烈的战役中,中介层正在重新定义封装的天花板。日本的 JOINT3 代表着 “合作造标准” 的路径;英伟达推动的 SiC 中介层,则是 “应用驱动新材料” 的典型。这两条路线虽然殊途,但最终都指向一个事实:中介层将决定未来 AI 芯片的性能极限。这场关于中介层的 “材料战争” 远未结束,硅、有机、碳化硅各有优劣,未来十年大概率会形成分工互补的格局。

热门文章
- JEDEC发布HBM4标准:带宽2TB/s,AI芯片性能飙升 2025-04-17
- 英特尔拟部分出售Altera股权,银湖、贝恩等资本争抢入场 2024-11-05
- 马斯克旗下xAI公司Grok 3即将发布,性能有望超越现有聊天机器人 2025-02-13
- 联发科新一代天玑芯片锁定12月23日:全大核天玑8400来袭 2024-12-19
- Arm 最强处理器 Lumex CSS:多维度突破引领行业变革 2025-09-11
- 功率放大器的解读:工作原理与实用电路图展示 2025-05-30
- 台积电、三星逐鹿 1nm 工艺,半导体产业风云变幻 2025-07-01
- 三星显示加速战略转型,正式挂牌出售LCD第8代生产设备 2024-12-20
- 苹果斥资15亿美元投资Globalstar,扩充卫星覆盖网络 2024-11-06
- 4D 毫米波雷达 VS 激光雷达:替代之争谁能胜出 2025-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