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设计应用 > 正文

深入解析:TVS 布局对静电放电防护效果的关键影响

时间:2025-09-01 10:21:18 浏览:35

在当下的电子设备设计中,静电放电防护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TVS)作为一种常用的静电防护器件,广泛应用于各种电源或者信号电路中,用于抑制瞬态过电压。当被保护电路出现瞬态过电压时,TVS 能迅速齐纳击穿,由高阻状态变为低阻状态,对瞬态过电压进行分流和箝位,保护电路中各元件不被瞬间的脉冲电压损坏。TVS 具有响应速度快、反复通断下寿命长、结电容小等优点,在多媒体设备的静电防护、浪涌防护设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在实际的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即便在 TVS 的选型以及电路原理设计上足够严谨,器件设计参数的裕度也足够充分,但实际测试结果却往往达不到预期。这很可能是在印制板电路的设计中,对 TVS 的布局布线不够完善所致。接下来,我们将对常见的三类问题进行具体描述和仿真分析。

T 型走线的问题

在设计印制电路板时,由于空间限制或其他原因,信号线可能不是直接从 TVS 的焊盘上经过,而是引出一个分叉,经过一段微带线搭到 TVS 的焊盘上。静电泄放具有寻找阻抗最小路径的特性,当微带线超过一定长度时,随着长宽比的增加,在高频状态下就会产生一定的感抗,从而对静电的泄放产生负面影响。

对产品进行静电放电(ESD)管脚注入测试发现,不同的设计会有不同的测试结果。例如,一种设计虽然 8 kV 可以通过测试,但测试过程中屏幕会闪烁,测试之后恢复正常;而另一种设计,8 kV 不仅可以通过测试,而且无异常现象。

1.png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仿真。以信号线到 TVS 信号端焊盘之间的导线长度作为参数变量 Length 进行分析。分别设置参数变量 Length 为 10 mil、50 mil 来进行仿真,电压探针的测试结果显示,负载端的最大干扰电压分别为 10.7 V 和 6.3 V。这表明信号线到 TVS 信号端焊盘之间的导线长度越短,负载端接收到的最大干扰电压越小,发生系统性失效的概率也就越小。由此可见,信号线直接经过 TVS 的信号端焊盘,防护效果会更好。

我们还对微带线的寄生电感及感抗进行了简单估算。以 100 MHz 的 ESD 杂讯为例,当 Length = 50 mil(即 1.27 mm)时,感抗相当于在静电的低阻抗泄放路径上增加了 0.37 Ω 的串接电阻,会对静电的有效泄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TVS 地端焊盘到地过孔的距离问题

在设计印制电路板时,如果 TVS 地端的焊盘没有就近打过孔,而是经过一段微带线打过孔到内层地,同样会因为 TVS 路径上走线较长,导致高频特性阻抗偏大,不利于静电的泄放,从而引起经过信号路径上的静电能量较大,甚至超过负载端的承受范围,引起功能异常。

对产品进行 ESD 管脚注入测试发现,不同的设计在不同电压下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一种设计在 6.5 kV 就会出现功能异常,外部端口已经不能识别;而另一种设计,8 kV 是可以通过的。

2.png

同样,我们通过仿真进行分析。以防护器件 TVS 的地端焊盘到地过孔之间的导线长度作为参数变量 Dis 进行分析。分别设置参数变量 Dis 为 40 mil、80 mil、120 mil 来进行仿真,电压探针的测试结果表明,防护器件 TVS 的地端焊盘到地过孔之间的导线长度越短,负载端接收到的最大干扰电压越小,发生系统性失效的概率也就越小。由此可见,TVS 地端焊盘到地过孔之间距离越短,防护效果越好。

TVS 和电容、磁珠协同工作的问题

在音频模块等采用模拟信号的数据传输中,由于模拟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弱于数字信号,所以在模拟信号的抗干扰电路设计上,除了 TVS 之外,还会加上去耦电容和铁氧体磁珠作为二级滤波单元和三级滤波单元。

对产品进行 ESD 管脚注入测试发现,不同的防护电路布局设计会有不同的测试结果。一种设计 8 kV 时可以通过测试;而另一种设计,7 kV 时就会出现功能异常,设备声音丢失,需要重启才可恢复。

3.png

经分析,这与以下因素有关:

1.TVS 和电容响应时间差异:TVS 的响应时间可以达到 ps 级,而电容的响应时间是 ns 级。如果 TVS 和电容紧挨着摆放,经 TVS 泄放之后的主线路上的静电干扰信号,未及电容响应就已经传递到后端。

2.TVS 的地端和电容的地端距离太近:经 TVS 泄放的静电干扰信号,部分能量会经电容回流到信号线上,影响防护效果。

3.滤波电路组态问题:LC 型和 CL 型滤波电路应用效果存在差异。

本案例选用了某型号 3300 pF 容值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和 600 Ω 的铁氧体磁珠,已知静电干扰信号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30 - 500 MHz,在此频段内,所选电容的阻抗在 1 Ω 以下,所选磁珠的阻抗在 300 Ω 以上。而本案例的负载在 10 Ω 量级,考虑到源端静电发生电路的内阻以及测试辅助工具引入的阻抗,源端阻抗是远大于负载端的,选择 LC 型的滤波设计效果更优。

通过仿真分析,不同的设计在负载端产生的干扰电压不同。一种设计仿真得到的负载端干扰电压最大值约 0.8 V;另一种设计仿真得到的负载端干扰电压最大值约 1.6 V。由此可见,即使 TVS 的选型和布局设计一致,若后端的滤波电路设计有差异,也会影响该信号线路的整体防护效果。所以,在做防护电路设计时,要注意 TVS、电容、磁珠等器件的协同工作,才可以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

结论

通过理论研究、实际测试以及仿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要尽量减小 TVS 信号端及接地端的引线长度,减小引线的感抗。建议 TVS 信号端引脚到被保护信号线之间的引线长度不超过 20 mil,TVS 接地端引脚到地过孔的距离不超过 50 mil。

(2).为达到最佳防护效果,TVS 配合电容、磁珠等器件进行 ESD 防护时,要注意器件的组态和摆放位置。TVS 和电容尽量分开接地,TVS 靠近外部接口摆放,距离接口位置不大于 200 mil。当负载端(被保护芯片)阻抗较大时,建议电容靠近负载端摆放,当源端(静电信号注入端)阻抗较大时,建议电容靠近源端摆放。



版权声明: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
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网址:https://www.icpdf.com/design/2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