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舱驾芯片发展:秉持 “长期主义” 是关键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汽车已然成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而一辆智能的汽车,离不开一颗智能的 “大脑”。当你惬意地坐在车内,用语音轻松切换导航目的地,中控屏迅速同步弹出高清路况,后排娱乐屏流畅播放着 4K 电影时,这一系列流畅的智能交互体验,其核心支撑正是那颗隐匿于中控台里的智能座舱芯片。
未来的智能座舱对于芯片有着怎样的要求、国产芯片公司又如何更好的适应这一需求?成为行业关注的核心。近日,半导体产业纵横与湖北芯擎科技公司产品副总裁蒋汉平对话,围绕这一系列话题展开探讨。
困局:国产高算力SoC仍是短板
从市场格局来看,智能座舱芯片的赛道,长期以来都是外资巨头的 “后花园”。2024 年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域控芯片装机数据显示,高通以 70% 的份额稳居第一,AMD、瑞萨紧随其后,三家合计占据 85% 市场。其中,高通 SA8155P 作为 7nm 标杆产品,自 2019 年起便垄断中高端市场,成为车企 “绕不开的选择”。
正如蒋汉平所言,“在当前车规芯片市场中,高算力车规 SoC 设计厂商数量有限,且实现量产的企业极少,高算力车规 SoC 仍是国内车规芯片产业的短板。” 不过,这一局面正在被打破。芯擎科技 “龍鹰一号” 的出现,成为首个能与高通 8155P 正面竞争的国产芯片。
这款国内首款 7nm 智能座舱芯片,集成 88 亿晶体管、8 核 Cortex - A76 CPU(整数算力 90K)、14 核 GPU(浮点算力 900G),还搭载 8TOPS INT8 算力的 NPU 内核。其出色的性能改写了市场认知:2024 年芯擎市占率从 2023 年的 1.6% 飙升至 4.8%,跃居行业第四,赶超英特尔、三星等国际厂商,并在国产智能座舱芯片市场占据首位。
“从在第一款车型量产到现在,历经两个冬夏考验,车厂和消费者对‘龍鹰一号’座舱体验的反馈是很正面的,‘龍鹰一号’已成为‘可靠、稳定’的质量标签。” 蒋汉平透露,这款芯片适配的多是车企爆款车型,2024 年出货量突破 100 万颗,成为国产高算力车规芯片中首个 “百万级量产” 产品。
破局:“龍鹰一号”的爆款密码
在蒋汉平看来,“龍鹰一号” 的成功,并非单纯的技术堆砌,而是精准解决了行业的 “两难”:车安全可靠且成本可控,用户要流畅体验与功能丰富。对车企而言,这款芯片的 “好用” 体现在诸多细节之处:无需虚拟化架构,其他平台可轻松迁移,大幅降低开发成本;同时符合 ISO 26262 功能安全标准,支持硬件加密,信息安全考虑周全。“算力与成本的平衡,是车企选择我们的核心原因。” 蒋汉平举例,国际芯片可能存在生态授权成本,芯擎的自研架构则无需额外授权费用。对消费者来说,体验的提升更为直观:搭载 “龍鹰一号” 的座舱操作无卡顿,语音响应速度更快也更准,甚至在多屏协同、4K 视频播放等场景下,表现优于国际主流芯片。
此外,“龍鹰一号” 在生命周期管理上也展现出强大的灵活性。车规芯片通常有 15 年生命周期,但功能聚焦有 “时间窗口”。龍鹰一号最初主打 20 万元中高端车型,随着智能化向 10 - 15 万元价位下沉,它凭借高性价比快速适配,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在落地应用方面,“龍鹰一号” 目前已在海内外多家车厂数十款主力车型,包括吉利领克系列、银河系列、 一汽红旗和沃尔沃 等品牌。今年初,“龍鹰一号” 获得了德国大众的超大订单,代表国产座舱芯片首次正式走出国门,进入国际主流车厂的主力车型。
拓疆:从座舱到自动驾驶,“双赛道”布局逻辑
在车规芯片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芯擎科技采取 “双赛道” 布局。2024 年,公司发布面向自动驾驶的 “星辰一号” 芯片,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同时覆盖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关键 SoC 的供应商。这一战略转型,背后是芯擎对车规芯片行业的深刻判断。
“芯擎通过座舱芯片的打开国内和国际市场,但我们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家 SoC 设计公司,而非单纯的‘座舱芯片厂商’。” 蒋汉平解释道,智能座舱芯片的异构算力复杂度更高 —— 需同时支持语音、视频、媒体、AI 应用、游戏、网络互联等多场景,进程数可达几十到 100 个;而自动驾驶芯片更偏向 “推理与规划控制”,进程数通常仅 10 个左右,从 SoC 设计逻辑来看,前者的技术积累可自然延伸至后者。
相较于自动驾驶芯片聚焦于环境感知与决策的 “单一专精”,智能座舱芯片的研发难度实则更甚。它不仅需承载多屏交互、语音识别、AR - HUD 等多元功能的流畅运行,还要精准适配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与复杂座舱场景,平衡算力、功耗与用户体验。更重要的是,芯擎的座舱芯片从设计之初就遵循车规标准。“我们不是把现成的消费级芯片改改就上车,而是完全按照车规标准设计芯片,底层融入功能安全理念,这与智能驾驶芯片的核心要求高度契合。”
星辰一号基于 7nm 制程工艺,CPU 算力为 250KDMIPS,NPU 算力高达 512TOPS,基于多芯片协同,多芯片组合算力最高可达 2048TOPS,集成了高性能 VACC 与 ISP,内置 ASIL - D 功能安全岛,最高支持 20 路高像素摄像头,以及多路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支持传感器前、后融合,可满足 L2 到 L4 级自动驾驶需求,预计 2026 年搭载车型上市。
远见:舱驾融合之争,不盲目追3nm风口
当前汽车芯片领域有两个热点方向:一是 3nm、4nm 等先进制程的汽车芯片,二是舱驾融合芯片。
当前,舱驾融合已成为智能汽车的核心趋势。英伟达 DRIVE Thor、高通 SA8795P、联发科 CT - X1 等国际巨头的产品,均试图通过单芯片整合 AI 座舱与高阶自动驾驶功能,抢占下一代车规芯片的制高点。面对这一趋势,芯擎科技的态度显得更为理性。蒋汉平表示,公司并非没有舱驾融合芯片的布局,而是选择 “等待合适的时机”—— 即高制程车规工艺成熟之后。
“舱驾融合芯片对制程的要求极高,需要在有限的功耗下集成座舱、自动驾驶的双重算力,这就要求制程工艺足够先进。” 蒋汉平分析道。此外蒋汉平还表示,当前市场中的 3nm、4nm 先进制程芯片并不属于车规级芯片,而真正意义上的 3nm 车规级工艺仍处于发展阶段,该技术预计 2026 - 2028 年才能真正成熟;如今的 3nm 工艺多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车规芯片或许要等到 2026 年上半年才会进入测试阶段,距离车规级的量产、良率稳定还有较长距离。
在他看来,盲目追求先进制程并无意义,“芯片最终要落地到车型上,需平衡性能、成本与市场容量。如果高制程工艺不成熟,不仅芯片成本居高不下,还可能面临可靠性风险,最终难以被车企接受。” 这种理性背后,是对车规芯片 “15 年生命周期” 的敬畏:“一款芯片要陪伴车型走完整个生命周期,不能只看当下热度,还要考虑未来 5 - 10 年的技术适配。 ”
芯擎的规划是,待高制程车规工艺成熟后,推出 “中央计算芯片”,将 AI 座舱、辅助驾驶、传统智能座舱功能整合到单一 SoC 中。 龍鹰二号将重点支持两类融合场景:一是 “旗舰座舱 + AI 座舱” 的 AI 融合,通过搭载 AI 大模型,强化座舱智能推理与控车能力;二是 “旗舰座舱 + 主流智驾” 的舱驾融合,实现与高速 NOA 等智驾功能的协同响应,为后续高制程工艺成熟后推出中央计算芯片、达成全面舱驾融合奠定基础。
内核:国产芯片,四点核心竞争力
面对高通、英伟达等国际巨头,国产芯片的优势在哪里?蒋汉平给出了四个关键词:需求响应快、性价比高、前置生态、产业链适配紧。
第一点是 “需求驱动” 的研发模式。不同于国际厂商 “先推产品再找市场”,芯擎在芯片定义阶段就与主机厂深度绑定,深入了解他们的痛点,适配开发。这种 “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 的模式,能精准解决国际芯片忽略的本土化痛点。
第二点是 “中国特色” 的性价比。国际巨头的芯片定价中,包含大量 “不适用的功能冗余”,而芯擎通过自研架构、优化供应链,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压缩成本。
第三点是 “前置生态”。蒋汉平强调,芯擎的核心价值不是 “抢市场”,而是构建开放生态:“我们提供算力底座,主机厂、算法公司可在上面开发自己的方案,这比做‘封闭交钥匙方案’更能推动行业进步。”
第四点是 “紧跟国产产业链” 的定力。芯擎的技术路线始终与国内产业节奏同步:“当前仍聚焦在 7nm;未来国产 EDA、封测技术突破了,我们也会优先适配。” 这种协同,不仅降低研发风险,更能推动整个国产产业链进步。
如今,芯擎的视野已投向全球。其芯片已进入沃尔沃、德国大众全球车型平台的供应链,“我们的设计完全遵循国际车规标准,海外主机厂测试后发现,性能不比国际芯片差,成本还更低。”
国产芯片的“长期主义”
从 “龍鹰一号” 打破垄断,到 “星辰一号” 切入自动驾驶,再到理性布局舱驾融合,芯擎科技的每一步都透着 “长期主义”。
随着智能汽车向高阶演进,车规芯片的算力需求将持续攀升,舱驾融合、AI 大模型上车等趋势将重塑行业。对国产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正如蒋汉平所说:“我们不追求短期热度,而是希望成为行业‘可靠的伙伴’,最终推动国产车规芯片走向更大的舞台。”
在这条漫长的赛道上,芯擎科技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更多国产芯片企业的崛起,正让 “中国芯” 在全球车规赛道上拥有更多话语权。
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网址:https://www.icpdf.com/xinpin/2278.html

热门文章
- 英特尔18A工艺成熟,上半年启动流片 2025-02-24
- 中科院大学突破性进展:研发出可再生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新技术 2024-08-15
- 负电压电路设计指南:原理、方案与实测全流程解读 2025-08-06
- 中美科技博弈升级:中国加强美企出口审查,东南亚、印度扩产路受阻 2025-01-15
- MEMS 市场复苏,技术革新推动行业新发展 2025-06-20
- 革命性突破:光衍射极限下微型步行机器人成功面世 2024-12-05
- 汽车激光雷达:技术原理、应用与发展前景 2025-09-03
- 台积电与博通或分食英特尔:设计与制造业务面临分拆 2025-02-17
- 日本PFN启动新一代AI处理器开发:3D堆叠DRAM内存引领技术革新 2024-11-19
- Carling Technologies(嘉灵科技)ELCI 电路保护器产品选型手册 2024-10-16